百年风雨路,奋进新征程。为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威尼斯官网学生工作部推出“百部故事重温百年党史”系列活动,遴选百名优秀学生工作者,与广大青年学生共同学习中共党史,重温峥嵘岁月,感悟初心使命。
杨雪吟,女,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担任艺术与设计学院辅导员。任职期间先后三次荣获校资助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指导学生参加河南省大学生“诚信校园行”学生资助知识大赛荣获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2020年荣获“十佳辅导员”称号。
她秉承“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宝藏”、“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舞台”、“每一个育人阵地都需要精准定制”的教育理念,用好网络阵地开展线上教育,搭建家校企三方协同育人平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创新力和协同力。
1935年6月里的某一天,在福建长汀西门外的一片草坪上,响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循着歌声望去,一个手持书本的书生正顾盼自如,这个人正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国际歌》的中文译者——瞿秋白。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瞿秋白积极参与学生运动,他带领同学参加了天安门前的示威游行和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的壮举,他组织秘密开会,上街讲演,示威请愿,并机警的躲避警察,在一次声讨“马良祸鲁”事件的请愿中,瞿秋白作为请愿代表被捕入狱。自“五四运动”后,瞿秋白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开始对中国社会问题进行探索,对社会主义有了憧憬。
1920年3月,当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时,瞿秋白积极加入其中,开始研究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学习,瞿秋白接触到了全新的世界,很快倏然一变,倾向于社会主义。在这一年,瞿秋白不顾亲友们的极力劝阻,带着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的道路”的愿望,远赴俄国。在苏俄,瞿秋白第一次听唱《国际歌》,出席了第9次全俄苏维埃大会,两次见到并聆听了列宁的讲演,在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感受到了蓬勃发展的各项事业和革命精神的鼓舞。
1921年5月张太雷到莫斯科,介绍瞿秋白加入中国共产党。据1921年6月至1922年11月的《晨报》统计,瞿秋白就撰写通讯35篇,对苏俄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工人组织、农民组织、党的建设以及知识分子诸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在瞿秋白心中,革命后的俄国有使人们觉醒的真理,有使中国从黑暗通向光明的火种。因此,“有志于救国救民的觉悟青年,应当到那里学到真理,把它播散给中国的劳苦大众;取得火种,把它点燃在中国的黑暗的大地。”
此后,瞿秋白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考察社会状况,研究中国革命问题,领导工人运动,先后在党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党的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早起重要领导人之一。
1935年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后,瞿秋白留在南方坚持斗争时,不幸被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如获至宝,采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但都被他严辞拒绝。他对劝降者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6月18日临刑前,他神色不变,坦然走向刑场,沿途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刑场后盘足而坐,回头微笑着对刽子手说:“此地甚好”,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饮弹洒血,从容就义。时年36岁。
敌人可以消灭一个革命者的肉体,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和为党为人民的崇高品格是杀不掉的,是永生的!从书生到领袖,瞿秋白走过了短暂却沉甸甸的一生。在短暂的36个春秋里,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特殊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