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稳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作者: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时间:2020-07-16

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化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推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融合,构建完善课程育人体系。

  强化课程建设,提高育人实效。指导高校在各类课程设计中,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性质特点,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力争做到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相互渗透。根据“课程思政”双大纲制的要求,指导高校修订完善所有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每门课程除科学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之外,增加“课程思政”目标;根据“课程思政”目标完善教学设计,在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并在学生学习考核评价中予以体现。探索“课程思政”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专题式、讨论式、启发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各环节、全过程。

  强化教师培训,提升育人能力。教育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引导教师既当好“经师”,更做好“人师”。在高校新入职教师培训、教务处长研修班等项目中,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的意义、内涵、目标、原则及方法等进行深入解读和辅导,2019年累计开展省级以上培训700余人次。指导高校开展专家进校交流和自主专题培训,并以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为载体,组织教师围绕提升“课程思政”实效进行专题学习讨论。在高校特聘教授、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项目中,将“课程思政”开展情况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不断提升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教学研究,健全质量保障。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中设置“课程思政”专项,立项资助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19年资助55项。鼓励各高校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特色骨干大学、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等考核指标,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改进质量监测机制,落实集体备课、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制度。在课程评价标准中设置“课程思政”指标,采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完善多元评价机制,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强化方法创新,打造第二课堂。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充分利用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组织高校师生到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展览馆等,以聆听英烈故事、重温革命历史等形式开展红色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资源优势,对革命老区、贫困乡镇进行创业项目帮扶,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2019年全省共组建1.1万余个小分队或项目团队,参与大学生累计4.7万人次,参与教师累计2800余人次;吸引投资人、企业家670余人,签约项目近500个,产生经济效益1.7亿余元,累计帮扶14.2万余人,涌现出一批基于河南农业大省省情的“互联网+农业”项目。加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通过专业实习实践基地、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建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择业观,到艰苦地区、行业受历练、长才干、做贡献。

  强化抗疫教育,注入鲜活元素。引导高校创新形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组织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鲜活素材融入课程教学。结合各地各校实际,集中利用返校复学第一天组织上好“开学第一课”,强化师生教育引导,加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在帮助广大师生增强防护意识、掌握防护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砥砺奋斗精神,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强化工作保障,确保落细落实。加强对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整体设计,推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学院作用,围绕课程目标、课程管理、教师培训、课堂教学、评价考核等,扎实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挖掘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加强典型宣传,通过各类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推送,为“课程思政”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Copyright© 2021All Rights Reserved. 威尼斯432888cam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0878 号